校园思政教导对社会环境的变迁

教育论文 相关文章 审编:网络专员 来源:文秘站
社会环境变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我国目前GDP正处于这个区间,贫富不均、城乡二元、环境恶化、就业困难、公共服务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环境变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就挑战而言,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风险期,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盘根错节,这些矛盾在社会上形成不同的认知,引发不同的论争。这些论争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助推下可以形成“蝴蝶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成冲击。比如,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劳动力,但也无法吸纳、安置和消化,只能实施城乡二元管理,这样就形成“农民工”这个阶层。“农民工”阶层的存在,又产生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春运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深层次上是我国社会环境变迁造成的。但是,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我国社会阶级的分析仍然停留于原来的分析上:剥削阶级已经消失,社会新阶级是由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共同组成。这些简单化的表达已经无法解释我国新生阶层的存在。但是,新媒体却从反面异常关注社会环境变迁中的新阶层、新问题,热衷于暴露社会热点问题、热点难题,从而掌握了这些领域的话语权。当新媒体的某些观点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效应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传统权威就受到了冲击。从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新风险确实层出不穷,这既给大学生形成了压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难。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所以,我国正在发生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正能量,只是,这些正能量并不是主动呈现出来的,而是需要老师积极地挖掘。从总体上来把握,我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在本质上是社会发展中呈现的问题,而不是社会倒退中引致的问题,这就有理由相信,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正能量总是比负能量多,机遇总是比挑战多。更具体一点来说,国家发展了,更有能力和实力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我们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目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以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问题,以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问题等等。针对新媒体出现所引发的意识形态冲突问题,我们现在也在研究。我们目前对网络信息的掌控,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对虚拟空间的利用等等都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
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应对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
无论我国社会环境如何变迁,都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条件下所发生的变迁,我们并没有而且也不会离开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其次,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会环境必然发生变迁,这不可逆转,也不可能超越,只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防范危机、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让大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明白,在社会环境的正常变迁中,需要个体自我调适以适应变迁中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希冀社会停止变迁来适应个体的发展。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必须借鉴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了对大环境心理适应状况与个体调适的研究,从成果来看,大体还属于“西学东渐”的阶段。对大学生自我调适的研究,主要借鉴和运用现代教育心理个体调适的丰硕成果,如马斯洛的基本需要五层次说。马斯洛认为,爱与尊重也是基本需要之一,人总是要有社会团体归属感,如果这种归属感不正常,需要会多方寻求满足,否则个体将丧失安全感。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将“发展咨询”逐渐代替“障碍咨询”。作为心理疾病预防咨询的主要途径,这些咨询内容广泛,涉及学习困扰、职业和学业选择困扰、社会生活困扰、人际交往障碍,以及学校生活的适应等等。与此相关,西方部分学者又将主体的适应性细分为认知适应性、交往适应性、社会角色适应性、职业适应性。这些认识和经验,都值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和借鉴。第三,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必须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方案为基础,实现立体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主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主体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开放式学习和专题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且鼓励专门教学研究,如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院校和二级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等。从一门新课程的设置来看,其教学理论从一般性教学理论出发,到具体应用性教学研究,再回归到教学理论与教育理念的提升,这正是一种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过程。所以,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要走向实际教学,要回归课堂教学,要走进社会生活。也即是:实际教学的探索应该面向以社会大环境为条件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课程交叉教学,并以此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特色。由此可见,新课程已经重视对大学生个体调适问题。但是,具体方式、方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审编推荐

思想政治 | 教育论文 | 相关文章

校园思政教导对社会环境的变迁”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