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教育论文 相关文章 审编:投稿员 来源:文秘站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而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也要体现地方高校的个性,重视并注意发挥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努力推进区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血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传承性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是在前人形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知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可以说,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文化的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此外,还要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二)文化传承创新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的国际竞争,是包括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量事实表明,全球已进入文化竞争的时代,文化和文化战略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全球的文化竞争,我国倘若不能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并在国际上拥有与自身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文化话语权,也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更难以抵挡西方的文化入侵。
(三)文化传承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不仅反映为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而且更迫切的表现在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时文化走出去的实力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
二、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作为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积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区域文化的因素,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大别山区的安徽六安市,这里既有星火燎原的红色文化渊源,又有风光旖旎的山水文化积淀,更有朝气蓬勃的改革开放文化的成果,而所有这些都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条件。对此,应按照“文化浸润、能力为本、人格养成、素质为魂”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把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文化的创新,其根本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关系。离开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所谓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六安市(俗称“皖西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有皋陶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偃姓,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因次子仲甄封六,因而被尊为古六安国始祖。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后期都城就位于六安市寿县。《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正式将国都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此后,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东境,这一带便成了楚人的最后归宿地和楚文化的最后集中表现地。2006年,在六安城东双墩村发现了双墩一号汉墓,后经初步考定,是西汉后期六安王刘庆的家族墓葬群。在刘庆墓中发现了朱红(今称“中国红”)。在汉文化成型期,除黄色成为最受崇尚的颜色外,另一标志性信息就是朱红(今称“中国红”)正统地位的确立,它的起源与皖西古代文化有关,朱红的正统地位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显现,但那时国家没统一,汉民族还没成形,汉文化还未成型。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文化才基本成型,六安王刘庆墓棺木及彩绘的主色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朱红色已经从地方性崇尚的色调发展为全民族统一的崇尚。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体作用,努力将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去。在思政课程教育内容中,增加地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在校内开设《皖西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介绍皖西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设立《皖西传统文化道德讲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作报告等。通过在思政课程中增设地方传统文化内容、开设皖西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和讲坛,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本地文化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愿。
(二)红色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审编推荐

教育 | 文化 | 思想政治 | 教育论文 | 相关文章

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