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的作用机制探索

政治论文 相关文章 审编:阿荣 来源:网友投稿
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内驱力需要一定激化机制将其转化为行动,而情感起着激化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机制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4]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动力1.实践动力。实践是人类实际行动的起始点,也是一种客观性的现实的动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场域,既是生活的又是想象的,是想象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主体具有自身的理性图景,并在社会关系结构中使用自身的现实价值判断建构理想和现实生活。教育活动的客观性、社会性、物质性和对话性,教育主体的自觉和自信特质,两方面时常引发教育主客体的思想两难困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提供重要契机。比如,教师通过实践思维的锻造正确理解教学的基础、教学知识的起源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从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实践家。[5]基于实践对教师的作用,我们可以类推实践对教育对象即学生有类似价值。通过教育实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促进制度的再生产,培养适合统治制度的个体的重要作用。2.情境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展开的,没有一定的环境就不可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概念上类同,在功能上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于课堂教学、课后引导和环境创设三种方式,并辅之以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启发、感染道德判断,形成道德评价。以上多种手段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产生的基础,但情境动力的产生受到主体认知心理的激发。依据情境动力产生的基础不同,情境可分为主体原有情境、客体信息情境、媒介传递情境、主客交互情境。这些不同情境动力的表现形式为权威示范、制度规约、文化陶冶、媒介渗透、教师人格习染等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路径的不同,可以将情境分为“集体学习情境、认知情境和人文感化情境”[6]。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过程中,师生交往通过情境形成各自对彼此的内在认同。3.对话动力。对话是辩证法实现的一种语境。对话并不是单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双方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语言交流,还包括一种对话关系,强调在对待“他者”过程中的不对抗的批判性地接受态度与方式。社会由关系构成,教育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在一定场域下进行,对话教育方式正是能发挥空间的最大化教育效果。对话对理论的生成价值是实现比较互证—融化互补—创新转化的过程。对话动力的产生有其前提条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自我建构的需要与创造力;二是时代的包容性与实践的无形渗透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观念,创造国家认同,为学生发展和社会制度确定的再生产提供保证。现代的政治认同的生成与传统的生成机制有很大差别,教育方式与内化效果关系密切,对话教育取代独白式、问答式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衡机制
平衡机制是一种和谐、协调、公平决策、积极引导、有效监控、程序保障的力量。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平衡机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因素及其内在各个要素之间如何协调、有序、稳定前进的运行机理和方式。从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可以从“文化、技术、社会”三向度揭示其存在的合理性。从微观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传递过程,也是价值教育路径,可以从“知识、问题、学习”三向度揭示其持续存在的正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平衡1.文化平衡。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形式,它在维护文化动力作用的同时,发挥文化传统、现实文化的稳定作用。比如,传统中国通过道德教育,群众基本都相信权威人物的神授力。我国当前文化领域出现了多种社会思潮,包括科学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等,它们通过强调公开性、多元化侵蚀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增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同质性增强,社会中出现了文化的“去圣化”倾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方式传递文化价值观,延续社会化人的主体性,需要积极挖掘文化的教育作用。美国着名文化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其《论传统》一书中指出:“从任何种类的行为和信仰来看,个人都拥有一个其组成成分属不同时代产物的文化。”[7]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文化制度渊源,在塑造个人人格过程中,植根文化基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契约文化的惯性力维护社会价值的和谐和个体心灵的和谐。2.技术平衡。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拓展了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生存空间。互联网技术的社群化(微博、论坛、各类志愿组织)发展,从门户化到大众化交往模式转换,个体对政治的间接参与转向直接表达,推动了开放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真正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追求即人的全面发展。“科技与政治的价值张力的状况受诸多复杂因素制约,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某种均衡、妥协、统一而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8]网络参与不会自发积极理性推动社会进步,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成为必要。网民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性较大,技术作为一种控制手段,直接决定网络传播中伦理调节的效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控制的实施是基于硬件、软件的维护和网络运行环境监管的针对网络行为活动的过程性控制。技术层面的信息监控、行为监督、安全防护为价值观的积极引导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弥补技术的刚性约束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软约束策略。3.社会平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间的关系、运转状态及其方式具有目标趋向性、动态调节性和有序关联性,通过建构整体性的社会教育系统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不仅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寻求,也要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运作方面去考察。”[9]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外,要更加重视润物细无声的管理育人效果。学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审编推荐

教育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 政治论文 | 相关文章

思政教育的作用机制探索”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