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文学论文 相关文章 审编:投稿员 来源:范文组

一、本土与世界的关系

1.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突破文化地域性的内在要求文化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种共时性的地理空间坐标。中国文化不应当只是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文化精神,还应当成为世界文化中一种有效的文化秩序。在西方主导的当今世界,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地区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这种反思离不开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深入挖掘。前者是五四的革命文化传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后者则是当今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呼喊与必要诉求。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善其国者,不可不于此特质焉,淬厉之而增长之”。

〔2〕的文化自觉意识。2.文化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内涵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本土与世界的关系,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地区性与普遍性、趋同性与差异性等等辩证关系紧密相关。应该说,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有中西文化之争,但是中西之争更多的还是呈现在本土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

〔3〕也因此,在比较之中对于文化的审视当渗透这样的批判意识。笔者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的第一层面是文化本位的思考,进而进行方法论高度的思考———中西横向对比分析。本土与世界在中西文化之争的第二层面,是现时代背景下地区文化的文化全球化问题,即中华文化圈的扩充问题。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有诸多的挑战,中西文化之争在所难免,正如英国着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原本属于制度创新的东西,在中国都是作为符号而被引进”,

〔4〕这就不能不涉及对自己的文化的认识与别国文化的深入认知与准确把握。“各种文化只有通过某种程度的比较才最有可能自觉,并且认识到自己与众不同。当两种伟大的文化力图以同情之心相互理解,诚恳地相互模仿时,他们各自都会得到成长,他们在相互接触之后能够更忠诚地保持其自身的全部特征。”

〔5〕可见文化的自信是在比较分析中得出的,也是比较分析后实践发展经验的结果。3.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要中国文化注入活力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整个时代处于启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主张理性、科学、民主的启蒙思想是否足以满足现在及未来世界的需要,主张批判思想的启蒙本身是否该受批判,这是值得深思的。事实上,中西方许多思想家已经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文化因素时指出“儒家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合理的适应,基督教的理性主义则是宰制世界”,

〔6〕梁漱溟坦言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理想归宿,并且认定“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7〕杜维明反思启蒙的危机并认为儒学的人文精神有光明的前景,而“不仅仅是我们,还有西方的杰出知识分子,都认为启蒙所代表的启蒙理性,没有办法带领人类走过21世纪”。

〔8〕进而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启蒙危机是否可以在西方文化系统内部得以解决,如果解决得了,这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发展即可。但是如果这样的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死结,那么内部的拯救无疑是没有效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范围内文化资源的新一轮整合与文明秩序重塑是必要也是必然的。

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相对于本土与世界的地理性,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是一种历时性的历史时间坐标,这就要求我们历史地看问题,什么是历史地看问题,就是这样以历史的方式,放在历史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思考,而不是想当然。如果说在五四时期,矫枉过正是一种必须,那么现在,根基于无而批判,则十分微弱而苍白。也便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看待文化问题,就不能没有文化的语境意识,即历史时代背景意识,要认清当时的形势与问题的严重性与否,否则就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的科学态度了。1.认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是古今转型的题中之义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历史地生成的。我们的社会文明发展到如今,是历史的发展的结果,要开新,就必要反本。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无以为继。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寻找我们精神家园的过程。去诸空傍,内省自依,这是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文化自信。而近现代史上几次文化的断裂之痛,依然是如今建设精神家园的硬伤所在。吉登斯说过,现代性作为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并没有与传统彻底决裂,而是在利用传统和习惯进行秩序重建。〔10〕因此,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使然。一个曾经无比辉煌的文明古国,如何在现代世界的舞台上重放文化之光芒,浸润人类的心怀,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共同使命,这也是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中古今转型的题中之义。2.把握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要有独立的判断标准传统不等同落后,现代不等于先进。将传统等同落后,将现代等同先进,是一种缺乏历史视角的片面思维。

一种问题所具有的多面性,往往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往深处挖掘,常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发现,比如对礼的认知与把握,对信与仁的问题。这里面生出的许多问题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切实遇到的张力与紧张,但却缺乏一种深度的理论进行解答。因此,在把握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中,一方面,尊重文化本身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尊从事实的发展,历史前进的轨迹必将是留下合理的,淘汰不合时宜的。如今中国的崛起就是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进行的,同时又有着世界背景。我们发展的问题是,我们如今面临的诸多问题,是自己的文化系统可以解决的,还是不可以解决而需要借力西方,如需要的话,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要有清晰的界定不能含糊。必须强调的是,文化的传统之力是不容忽视的,正如伊夫·瓦岱指出的那样:“即使传统看上去按部就班地在现代性面前不断后退……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了它在现时和当代历史时期中的作用。”〔11〕3.分析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要深入文化心理结构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是在历史的纵轴上展开的,体现在古今纵向对比之中,而要构建文化现代性,还必须更深入地挖掘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过程也是文化心理学的内在建构过程,因为历史发展之中沉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早已塑造了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定型的东西,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方式与行为习惯。此外,文化心理结构还是人类社会本体的一个内在方面,与物质文明的外在结构相对应,也就是精神文明结构。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古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因为这种民族文化心里结构的沉淀,我们就要从自己的文化传统根本处找寻根据,并进而根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审编推荐

世界史学 | 文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