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棉花发展与布局问题

农科论文 相关文章 审编:阿辉 来源:编辑部
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
人类不仅调控而且直接参加其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能提高对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如稍有不慎,则易失调,易破坏,降低国土利用的经济效果。前几年,河北省不因地制宜地推行三种三收,达到过900多万亩,出现一些问题。同样,错误地进行麦棉连环套种,也出现间题。1973~1978年,全省每年麦棉套种为200~300万亩,1976年麦棉套种占棉田面积的40%以上,粮棉均招致减产。河北省建国以前就有麦棉套种,那不是搞两熟,而是麦棉倒茬的过程,不是连环套,而是搞一季,每年进行土壤耕翻。后来搞成连环套,没有相应的品种又搞两熟。这种套种的历史越长,粮棉产量越减。群众说:“麦棉套种是一年增、二年平、三年就不行。”在小麦生产上,过去河北省小麦丛矮病是零星发生,影响产量不大。由于连年套种,土壤多年不能耕翻,田间作物和杂草全年不断,传毒介体灰飞虱数量增加,带毒率提高,使小麦丛矮病病情急剧上升。197了年全省发病面积高达199万亩,毁种达30万亩,石家庄地区发病面积竟高达121万亩,因病毁种28万亩。与之相伴,棉田病虫猖撅,棉花连年低产,这与失调的农业生态系统演化都有密切自钠关系。Q4〕从国土利用角度看,棉花枯、黄萎病的迅速蔓延更令人担心。河北省1970年病田面积17万亩,占棉田面积的2%。1980年扩展为11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12%。石家庄地区1971年病田面积15万亩,1979年扩展为76万亩,占全区棉田面积的40%,病田多集中在水肥条件好,富有植棉经验的高产老棉区。这种毁灭性病害,对河北省棉花发展和布局已形成巨大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今后倘若棉区土地资源继续被枯、黄萎病病原污染,不但影响目前棉花生产,亦将贻害子孙。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应是国土利用,包括作物布局,要考虑的原则之一。
注意治理国土,为楠花创造适生环境
对棉花发展和布局来说,治理国土的重点是水、土两方面。1935年冀南春季大早,威县40余万亩棉田全部改种其他作物,南宫县44万亩棉田仅保留1.1万亩,。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河北省抗早能力已大为提高。在持续四年干早的情况下,1981年南宫县24万亩棉田,昊桥县17.9万亩棉田,全部抗早播种,有的县早死部分棉苗。河北省春季_十年九早,“搞了水利化,棉田就搬家”的现象不应再继续存在,发展棉花生产,要巩固水浇地棉区,早地棉区起码要有保墒播种和保苗水,超过这个限度棉花就没有生存的条件,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至于洪涝灾害,河北省还远未根除,遇到多雨的水文年,还会出现1977年的水涝灾害。在山前冲积平原和古黄河冲积扇地区,才是棉花布局的适宜场所。“金南宫,银枣强、武邑县大碱场”之成因,在自然条件方面就决定于地貌和土壤等状况的差异。河北省碱地植棉,群众有丰富经验。据“河北棉产汇报”记载:1936年河北省碱地770余万亩。轻碱地改良方法,系实行植棉及凿井灌田两项工作。关于重碱地,用开闸放淤或装设虹吸管引水灌田等方法。改良盐碱地,每亩投资几十至百多元,这条路子与找们目前经济力量不适应。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吴桥县孟繁信老劳模,他专门要了20亩壤土碱荒地种棉花,采用开沟起碱,躲碱避盐的早地农作措施,棉花生长良好,亩收入100多元。这说明积极适应国土资源状况,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优势,在利用中注意治理国土,才是投资少、见效快,为棉花创造适生环境的正确路子。
株作适度,增产增收
目前河北省农业上国土利用的经济效果。用每个农业劳动力每亩国土年农业总产值来表示(元/人、亩),在1979年,廊坊、抢州和衡水地区分别为144。5、“.8和110.6元/人、亩;邯郸、邢台、石家庄和保定地区仅为56。2、60。2、59。3和26。6元/人、亩。农业上被人们看作宝地的石家庄地区,国土利用的经济效果远不如早、涝、碱、薄的黑龙港地区。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石家庄地区1978年为204。5元。竟低于全国(314元),全省(311.2元)的1/3以上,这就很值得我们研究一下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的合理性。我们再看一下198。年河北省各地粮棉亩产水平及其对比关系,在两线区,粮食亩产90。~800斤,棉花亩产60~80斤,粮棉亩产比为10。黑龙港区,粮食亩产250~400斤,棉花亩产40~60斤,粮棉亩产比为6~7。从一般情况来说,在粮棉亩产比值低的地方发展棉花生产,经济上是合理的。结合具体地区情况来看则不然。如198。年粮棉亩产比值,曲阳为8。2,而满城为14.1,定国为20.2,相对来说,在曲阳植棉经济上较为合理。再如武强为4.8,正定为7.4,晋县为8。2,戴城为12。2,显然在武强县植棉经济上是较为上算的。当然,谁也不会主张在曲阳山区和武强洼地发展棉花生产。国上利用和作物布局,看其经济上的合理性,不能离开其地区自然条件的可行性。超过了农业生态上的闭限值,反会招致经济上的巨大损失。1958年的棉花丰产方,在棉田规模和集中程度上,就是越限失误的例证。棉田发展规模,决定于宜棉土地面积的大小,粮棉轮作倒茬的需要及棉农的粮食保证程度。目前,河北省人均占有耕地:丘陵区为1。6亩,两线区为1。9亩、黑龙港区为2.5亩。棉农的粮食均己满足自身消费需要。按照劳动地域分工任务的要求和各地的棉花现有生产基础,棉田适宜发展规模,两线区以不超过500万亩,黑龙港区不超过500万亩和丘陵区不超过200万亩为宜。在棉花的集中产区,目前棉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县以不超过40%为宜,公社和生产队分别以不超过50%和60%为好。适宜棉田面积百分比,一般可通过宜棉耕地占总耕地的比值乘以棉花适宜连作年限,再除以棉粮轮作周期计算出来。据对束鹿、晋县、赵县、革城、架城五县的调查计算,宜棉土壤80%,棉花适宜连作年限2~3年,棉粮适宜轮作周期为5~6年,代入上述公式,求得棉田面积比重为32~40%。目前,不少地方有一亩或几分粮田吃饱饭,多种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做贡献的说法,也证明上述棉田比重是合适的。这样作,也可以增加一些高产穷县、高产穷队的经济收入水平。如正定县在三中全会后,调整作物布局,1980年压缩18000亩粮田,改种了棉花和花生等油料作物。实现了棉花单产、总产、贡献三超历史最高水平,给全县带来了钱多、粮多、油多、,肥多和社员生活水平提高的经济实惠。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河北省棉花生产是有可能的,“冀南棉海”的声誉定可重新辉映于我国的植棉事业。

审编推荐

| 农科论文 | 相关文章

谈地方棉花发展与布局问题”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