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与需求拉动

经济论文 相关文章 审编:网络专员 来源:范文组
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与需求拉动
实施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债投资的扩张,引导、启动民间投资,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扩大国内需求,抑制经济下滑趋势,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从实际政策结果看,1998~20__年,各年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5个、2个、1.7个和1.8个百分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如果没有2100亿元的国债投资以及所带动的社会资金投入,1998年和1999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只能达到6.3%和4.5%。国债投资政策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
国债投资之所以能够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与国债资金正确的产业投向选择密切相关。从1998年至20__年间国债投资统计资料分析,国债项目主要集中在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粮库、经济适用住房和技改贴息等七个方面。1998~20__年,上述七个方面合计的项目个数占全部国债项目个数的比重分别为100%、78.4%和79.6%。上述七个方面合计的计划总投资占全部国债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00%、96.0%和95.7%。国债项目及投资重点指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国债投资需求扩张主要影响了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部门产出增长。因为,在上述部门中,资本形成诱发的产出占本部门总产出的比重大多超过50%,也就是说,这些部门受投资需求扩张的影响较大。
问题似乎到此应该结束了,我国近年来的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m及需求拉动都很明显,如果未来继续实施国债投资扩张,仍然可以坚持原有的基础设施投向。但是,实际情况远非那样简单。近年来的国债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粮库建设等几个领域,造成各地项目选择上出现困难,既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又能拉动更多产业增长的项目逐步减少。大规模的国债投入已使一些地区(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规模大大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甚至出现很大程度的闲置与浪费。从总体上看,随着国债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债投资效益呈递减趋势。这意味着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和需求拉动作用在逐渐降低。因此,目前有观点认为,要更有效地实现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应以提高国债项目的经济效益为重点,将更大比例的资金有重点地投向产业关联性强、需求拉动力强的项目。
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波及效果的重要指标。影响力系数从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的角度来反映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感应度系数从一个部门所受的感应程度的角度来反映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1995年33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排序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8个,主要集中在除食品工业以外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些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所产生的需求波及效果高于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农业和矿业等初级产品部门、食品工业、电力生产以及服务业等部门。感应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3个,包括初级产品中的农业和石油开采业,商业和货运业等部门。这些部门大多属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它们对其他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感应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当经济过热时,这些部门的投资扩张,有利于缓解国民经济的瓶颈 上述分析表明,在1998年以来内需不足、经济减速的条件下,投资发展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对经济增长更有利。这似乎意味着国债投向制造业对经济增长更有益。
但是,上述想法也存在某些矛盾。国债投资属于公共支出,主要应用于提供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私人资本发展缺乏起码条件的、外部性较强的公共产品,而不应直接投入属于企业投资范围的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国债投资的真实效果应以能否带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为标准,而不能主要以产业的即期波及程度和直接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国债投资是要创造环境,而不是创造收益。只要通过国债筹集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给人们提供应有的效用,能为私人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债政策的作用就越强;只要国债资金投入诸如教育、培训等方面,形成人力资本,就会产生正的外部性,提高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基于这一原则,国债资金以创造环境为目标,继续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要根据不同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项目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进行国债投入结构的适当调整。
当然,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而是要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更充分意义上的就业。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投资增长也就不单纯只是为了经济增长,更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就业。如果投资增长不能明显带动就业增长,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则投资增长将是低效的。近年以来,由于国债投资强大带动作用,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显著的基础设施化特征。20__年底,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资占国有投资的比例已达到45%左右,这一比例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18个百分点。这部分基础设施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审编推荐

| 经济论文 | 相关文章

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与需求拉动”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