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感染的预防管控路径

医药论文 相关文章 审编:无名士 来源:文秘站
消毒与隔离管理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医护人员的手消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前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在各种治疗操作前后医务人员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肤黏膜等的医护人员,严格洗手,不留长指甲,不带戒指、手链等,以保证洗手质量。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严格洗手对清除手上的暂驻菌和预防交叉感染有重要意义[3],手的清洁消毒无论对医护人员自身还是对即将接诊的患儿,均能降低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我院儿童门诊现在输液时采用“万能”免洗外科手消毒液,主要含0.24%三氯羟基二苯醚和55%乙醇,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性酵母菌和医院感染常见菌,快速手消毒。接触患儿一人一消毒,手消毒作用快速、方便,效果亦较好。
空气消毒:我院对就诊或陪护患者过程中感染的人数未做过统计,但按照现在就诊患儿人数每人平均两位家长陪同,我们每日约500人流量,我院对于实现空气消毒尚不具备条件,如输液大厅未安装通风设备,不能采用全新风运行和对回风或送风采取消毒措施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只能在无人员情况下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开窗自然通风,患儿较多时我科采用静电吸附式动态空气消毒机24小时流动消毒。
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我们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立即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做到绝不重复使用。止血带、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84”(1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非一次性医疗护理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每日用75%酒精溶液擦拭1次。固定手板采用一次性纸板或可用“84”液擦拭消毒的塑料板,患儿压舌板经清洗、干燥、包装后统一经压力蒸汽灭菌。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病原体诊断未明确者,一定要尽早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根据当地常见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经验性治疗,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要对抗生素使用情况实时监控,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干预。
身体物质隔离:美国HICPAC于1996年提出标准预防并得世界各国的共识。即针对所有在医院中诊断的患者不必考虑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故我们将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损皮肤、黏膜等均当成有传染性进行隔离。操作过程中的非接触技术;非触摸式水龙头、流水洗手或手消毒。
预防隔离:疑似病例暂在门诊治疗的患儿应单独隔离,对隔离观察室应有明显标记,护理人员应熟练隔离技术,按确诊患儿病例采用隔离技术,对已确诊的患儿送入感染病房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护人员进入观察室需戴标准医用口罩,在诊疗、护理及接触患儿后,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预防控制对策
加强培训:将医院感染知识列入继续教育讲座之列,定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对新毕业生和保洁人员应进行医院感染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完善相关制度: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和标准,为儿科门诊制定专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输液室消毒隔离制度,使得医护人员有章可循。按照标准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依据不同病种按区域进行治疗,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隔离区单间与普通输液室分开。各区域固定清扫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清洁消毒质量应达到相关标准规定。更新洗手设施,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和干手机,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运用五常法进行管理,即常清洁、常规范、常整顿、常自律、常组织,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加强监督监测:坚持卫生消毒质量监测,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每月进行室内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及其他一次性医疗用品等质量监测。监测结果及时取回报告,如有细菌数超标的情况,则查找原因,立即改进,直到合格才能投入使用[4~7]。护士还要负责消毒隔离工作,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
讨论
总之,规范儿童门诊部消毒隔离工作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关键。不同类型疾病在门诊几乎每天都有接触,因而交叉感染的机会较多[8]。因此,必须认真规范儿童门诊部消毒隔离工作,才能有效控制门诊部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审编推荐

临床医学 | 医药论文 | 相关文章

儿科门诊感染的预防管控路径”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