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加强审计业务各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

论文范本 相关文章 审编:阿荣 来源:编辑部

试论如何加强审计业务各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

国家审计对审计质量管理历来关注和重视。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推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实现审计工作效益最大化是审计质量管理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控制风险和审计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本文试图围绕审计质量管理目标,对审计业务各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进行探讨,所述观点出自自身审计实践的经验总结,遇有以偏概全或不当之处,供探讨乃至批判。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质量管理
(一)审前调查具有现实意义,不可偏废。新的国家审计准则没有“审前调查”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调查了解”,无论称谓如何变化,审前调查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这里的审前调查含两个时间段,一是审计立项前,二是实施审计前。前者为制订审计计划、进行审计立项作准备,后者为编制审计方案、开展现场审计作准备。充分、详实的审前调查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使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更具科学性,审计立项更能贴近各级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例如:我局每年年初都要向全市各级部门、单位广泛征求审计立项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结果确定审计计划,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二是确保审计方案贴合被审计单位(地区)实际,更具指导性。无论哪个阶段的审前调查,都是为审计需求、审计关注、审计工作方向、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等搜集信息,可以避免使审计机关、审计组陷入闭门造车、盲人摸象、甚至费力不讨好的境况。由此可见,深入细致的审前调查为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用审计方案统领和导航审计实施工作。这里所指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统称。我们认为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应该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三大重点之一(另外两个是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当前,审计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可谓老生常谈,诸如:千篇一律、逆程序、先审计后调整,等等,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审计方案缺乏“指导性”。良好的审计方案应该统领整个审计实施工作,起到导航作用,能够指引审计工作沿着设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总结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审计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一是要有详尽的、现实的制度来控制审计方案质量。审计实践中要切实贯彻“以检查审计方案执行情况来衡量、判断审计工作质量”这一原则。当然,制度应该是细化的、可操作的、具有约束力的,不应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或单纯的应付形式。
二是要坚持对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进行集体研究,甚至可以象去年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那样将具有重大影响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上报决策层。这是对审计质量进行事前控制的一项有效方法和手段。我局近几年对所有重大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部分大型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全部拿到局审委会研究讨论,这种做法对指导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影响、锻炼审计人员等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尝试建立审计实施方案的分类控制方式。审计实施方案的千篇一律,实际上有其合理性因素,例如:已经常态化的预算执行审计、对某一部门的例行年度审计等等。审计机关可以对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即区分情况、分类控制:常态化专业审计,采用出具固定模板模式;年度例行审计,采用“借鉴以往加整合新目标”方式;简单项目审计,运用简易实施方案形式;上述之外的审计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方式。
(三)选择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并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实践者,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胜任能力息息相关。现实中,因客观条件限制,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与审计工作要求相比往往存在差距,这一点在地方审计机关更为突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乃至社会经验等等,都可能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因此,选择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应该是审计准备阶段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此外,对确定后的审计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包括基本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等,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最能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也最能检验审计人员的基本功底如何。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质量管理
(一)确立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实施阶段的中心地位,提高编制质量。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三大重点之一,它是连接现场取证与审计报告的纽带和关键要件。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严格执行了审计方案、审计取证是否真实完整、审计报告是否结论准确,其原始轨迹和重要载体就是审计工作底稿。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质量:
一是坚持审计底稿对审计事项的全覆盖,注重完整性。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但是,实际执行中仍然发现有个别审计项目只对发现问题编制底稿,或者对未发现问题的事项“描述一两句”、应付了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以往旧弊的延续,很不严谨。全面而严格地推行审计底稿对审计确定事项的完整性反映应彻底地贯彻到审计一线。
二是提高审计底稿表述质量,强调规范性。审计底稿的核心内容是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实际执行中,审计结论部分表述情况良好,但审计过程部分的表述极为简单,有的甚至一句话概括,审计准则规定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等几乎没有提及。为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应对此予以规范,当前可以用模板形式限定审计过程的表述,例如:可以设定“执行了什么步骤?采取了什么方法?取得了哪些证据?来源于哪些载体?涉及哪些人和物?经过哪些思考和求证?”等等尽量详细的问题,迫使审计人员进行回答,直至取得圆满的审计过程描述结果。
三是强化审计取证对审计底稿的证据支撑,确保充分性。充分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要素之一。当前审计证据对审计底稿结论的充分性支持还存在不足,面对审计底稿时,往往审计人员说的比我们看到的多,存在审计风险。随着审计公开步伐的加大,审计机关的谨慎性选择将抬升,审计底稿对审计取证的要求不应是“宁缺勿滥”,而应是“宁多勿少”,审计取证的充分性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恰当把握审计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角色定位,做好分工合作。
审计机关的分管领导、审计组组长、审计主审是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角色,三者之间如何定位、怎样分工合作对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意义重大。
作为分管领导应该成为审计组的主心骨、“排雷”者,关键时刻能够排除干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审编推荐

审计 | 论文范本 | 相关文章

试论如何加强审计业务各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相似文章